广东人在上海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68|回复: 35

广东风云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08: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895年春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01~1902年,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1929年 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挺

叶挺原名为洵,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秋长区周田村会水楼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叶承恩,早年曾漂洋过海到马来亚,给当地的种植园主打工。钱虽然没有赚到,但因为他喜好刻苦钻研,由此学到一手种植热带水果的技术。回到故里后,除了佃耕地主的11亩农田,便开始栽培果树。另外,他还经营祖传的中草药铺,农闲时还给别人看风水,尽管如此,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维持。后来,叶挺的两个小妹妹只好被卖给别人做了童养媳。这使幼小的叶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并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富人跟穷人之间存在的差别。
 叶挺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4岁上,他一边帮着家里看牛,一边跟着哥哥背诵《诸子格言》。1900年10月,惠州发生了革命党人郑士良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叶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便是在听长辈们讲起义英雄的革命故事中度过的。1903年,叶挺进入村里腾云私塾,跟随先生叶友山学习古文。后来,这所私塾由新派人物陈敬如接替,教授学生国文、算术、地理等新学科。在此期间,陈敬如指导叶挺阅读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章炳麟、邹容等人的著述,使叶挺接受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这位陈老师不仅引导叶挺逐渐走上革命道路,两人之间的师生情也非常深厚。叶挺后来改名,便是陈敬如送给他的,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之意,希望学生能“挺身而出,拯救中华”。
  1911年春天,15岁的叶挺考入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叶挺原打算从这里学到科学的蚕业知识,但入校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失望至极。学校名义上虽然是教授新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老师们别说是教学生,自己对各种新学科也都是半通不懂。学生也是三教九流,良莠不齐。实际上,这所蚕业学校仍是一所受封建官僚控制的学校,虽然处在辛亥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夜,学校却到处弥漫着一股陈腐、甚至愚昧的封建气息。3月底,孙中山、黄兴发起的广州黄花岗革命起义再次遭到失败,清廷借机疯狂地镇压革命党和所谓乱党嫌疑分子。由于叶挺等进步学生剪掉了辫子,也被捕入狱,不久即被蚕业学校开除学籍。在陈敬如的帮助下,叶挺继而进入惠州府中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的枪声犹如前进的鼓点,激励着广大革命青年奋发向上。叶挺同所有热血男儿一样,心潮澎湃,立志为彻底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12年春,在“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下,叶挺毅然摆脱家庭、婚姻的束缚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第七期。1914年12月,叶挺从陆小毕业,北上武汉,于次年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在这里,叶挺与同学邓演达、李振球、罗梓材结为至交好友。12月,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全国掀起反袁革命斗争。叶挺和同学们积极响应,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和部队作反袁演讲,鼓动革命。此时,各种新思想纷纷出土萌芽,各种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使青年叶挺欣喜不已,同时又感应接不暇,不免陷入迷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多灾多难的祖国,目睹北洋军阀的腐败,叶挺苦苦思索着拯救中国的道路,漫漫长夜,辗转反侧。在这段日子里,叶挺将自己的迷惑以及思考付诸笔端,提出“觉悟是道德的根本”的观点,旁征博引,一气写下洋洋2000字的长信,投寄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新青年》将这篇充满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热情四溢,饱含哲理的文章全文发表在1917年第二卷第6号期刊上,并加编者按,称赞叶挺“力求觉悟于自身,是正确之思想也,是邻于科学者也”。
  1916年底,叶挺结束第二预备学校学业,升入当时中国著名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春,叶挺从保定军校毕业,本决定赴欧留学,后因为没有筹措到留学资金,便按照事先与邓演达的约定,投奔孙中山,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孙中山创建的粤军攻克福建漳州,已完成援闽任务,正在漳州休整,准备回师广东,再图北伐。叶挺到漳州后,被任命为粤军第1支队少校副官,同年加入国民党。从此,叶挺追随孙中山转战闽粤桂,奔赴于革命疆场,历经讨伐广东桂系军阀莫荣新战争、广东军政府“北伐定桂”的革命洗礼。1922年6月16日,发生陈炯明叛军炮轰总统府事件。叶挺时任警卫团第2营营长,他率部奋勇反击,打退了叛军的五次进攻,掩护孙中山等人安全转移。
  两次护法战争均告失败后,孙中山痛定思痛,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后的国民党,在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旗帜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自“五四”运动以来,叶挺通过耳闻和目睹,逐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发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而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怀疑。为了亲自探寻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叶挺向孙中山等人提出去苏联留学的请求。1924年8月底,在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的积极支持下,叶挺带着中共中央机关写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介绍信,赴苏留学,进入中国留学生指定就读的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当时,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叶挺成为第一个留苏的国民党员。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与留苏的中国共产党员朝夕相处,时常共同探讨救国大计。通过学习和交谈,叶挺深刻地认识到: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彻底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从而使叶挺从心底产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靖

在韶关市区建国路南侧有一条近千年历史的古老街巷——余相巷。顾名思义,余相巷就是后人为纪念余靖命名的。余靖丞相就出生在这里。这里与唐相——张九龄出生的保安里只隔一条街巷,所以,他俩不但是同乡,还是左邻右舍的“街坊”哩。张九龄被称为“岭南第一人”,而余靖被称为“岭南第二人”,不但同样是朝廷重官,而且品德、学问都一样被世人称着。张九龄是岭南第一大诗人,余靖诗文在宋代也相当有地位、有影响,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宋朝四大贤人。在同一条街里出了岭南头二号伟人,确实是韶关人的光荣和自豪。余相巷内有一座颇具规模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那就是宋朝名臣余靖的纪念馆。这是1999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周年而重建的。
  余靖,公元1000年生于韶州府城,二十四岁一举高中进士,初授官为赣县尉,很快又升为新建(江西南昌县)知县。三十四岁入朝延做官任秘书丞。四十三岁升为右正言(谏官),后又出使辽国,使当时宋、辽西夏 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和解,为巩固宋代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余靖是岭南继张九龄后又一显赫的朝延重官,他与张九龄一样刚正不阿,廉洁自重。其自号武溪,武溪是家乡的一条小河,表达了对前人唐相张九龄号曲江的谦虚和尊敬,曲江是韶关的一条大河。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宋朝“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被称为“四谏”,后来官至工部尚书,公元1065年病逝于江宁(今南京),追赠刑部尚书。入广东省广州“八贤堂”,为八贤之一。著有《武溪集》及《海潮图》,说明潮汐从月之理,为我学者研究天文地理道德文章早之先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他以很大的鼓舞。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洪秀全

洪秀全(1812年1月10日-1864年6月1日),原名洪仁坤、洪火秀,客家人,清嘉庆十八年生于广东广州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土布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改南京为天京作为首都,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
    洪秀全家中是耕读世家,从小聪明自负,但三次乡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的时候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病中产生了一些幻觉,称梦中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言语沉默,举止怪异,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同时受到了梁发的《劝世良言》的影响,洪秀全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
    他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他尊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自称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间来替天行道。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洪秀全的这种男女老少一律平等的主张和天地会十分相像,加上考试的落第使洪秀全对政府十分的憎恨,又和天地会反清复明的主旨相吻合,因此与天地会的人士相结合,进行大肆的煽动宣传。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后来与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居然也得到不少的信徒,势力日趋增大。在官府的追捕下,最后被迫在金田起义,揭竿而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成手上。后来发生天京事变,东王及北王先后被诛。之后洪秀全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主政一段时间,出走离开。
    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 天京附近据点逐一陷落后,洪秀全仍然拒绝出兵解援或加强天京防御,并向将士宣称将有天兵下凡,驱走清兵。
    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少白

幼名闻韶,号夔石,笔名黄溪、天羽、无咎,广东新会县外海乡(今属江门市)人。 六岁起在家读经书。稍长,常读三叔陈梦南带回来的西学翻译新书,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擅长文学,能歌赋,善诗画,在校内有"才子"之称。光绪十五年在广州受洗礼入基督教,经区凤墀介绍,结识孙中山。翌年1月,由孙中山推荐入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二人从此成为挚友,后与孙中山、尤烈、杨鹤龄一起共商革命大计,自称为反清"四大寇"。
  光绪二十九年在《中国日报》并入文裕堂印务公司后,任公司经理,仍负责报务。与此同时曾与程子仪、李纪堂等创办天演公司,开办彩南歌戏班,排演《文天祥殉国》、《六国朝宗》、《儿女英雄》等新戏,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四年,帮助广州西关的振天声剧社赴南洋演出爱国剧目,受到侨胞的欢迎。辛亥革命后广东独立,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数月后辞职,首先提出由华人自组航运公司。粤航公司成立,被推举为总司理,购买法商公司哈德安、播宝两轮,航行于广州、香港间,在收回外国人租赁的西堤联兴码头泊靠轮船。1919年粤航公司停办,陈把公司的船只卖给英国,返还本息。出资购下联兴码头,并在码头旁(今沿江西路)建一楼宇,取名为"塔影楼",作为事务所及家居。
  1921年5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受聘为总统顾问,协助孙中山督师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辞职回故里,从此专心家乡建设,在新会外海乡曾任民团保甲局长,乡事委员会主席、新会第四区区长兼外海乡乡长等职,热心整理乡政,禁烟禁赌,兴修公路,筹办中小学等,有暇并撰文吟诗。1930年被任命为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晚年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等。后为谢绝陈济棠邀请重返政坛而常避居北平(今北京市)。 1934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平,国民政府下令为其国葬,现葬于家乡外海乡茶庵后的五马归槽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1885年,撰《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想往“平等公同”。1886年撰《教学通议》,主张“言教通治”、“言古切今”、尊周公、崇《周礼》,企图揉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 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形势险恶,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 辛亥革命成功后,康仍以为“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一百三十九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邦彦

陈邦彦(1603-1647),字念彬,号岩野。广东顺德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他十八岁考取秀才,以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生活总该有处着落吧。于是便在乡里做起了教书先生。关于这一点,与后来做“孩子王”的蒲松龄很相似。甲申之变以后,这位老先生还千里迢迢地奔赴南京去见弘光帝。不知见到没见到,反正他关于抗清的书面上书,没有人搭理。等到第二年三月清兵南下,弘光政权很快便寿终正寝了。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 、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翌年委任陈为兵部职方司,统领广西狼兵万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协同大学士苏观生抗击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进击清军的良策,但因均被苏拒绝而坐失战机。
    在绍武和永历争立时,他支持永历朝廷。朱由榔派他回广州劝说苏观生改弦更张,正值林察等击败林佳鼎,绍武君臣趾高气扬,陈邦彦知道无法完成使命,藏入高明山中重组抗清武装。不久,佟养甲、李成栋部清军偷袭广州,绍武政权覆亡。在广东肇庆的永历帝闻风而逃到了广西。李成栋军乘胜追入广西,永历朝廷岌岌可危。邦彦“出自山中,临西江之口,望敌旌旗,叹曰:莫救也!夫若乘其未定,得奇兵径袭广州,此孙膑所以解赵也。”他与余龙等部义军于顺治四年二月初十日在江中击败清军水师,降清总兵陈虎被击毙,焚毁清方船只一百余艘;十一日,进攻广州。清两广总督佟养甲关闭城门,派使者檄令李成栋火速回援。义军由于攻城不下被迫撤退。后,陈邦彦聚兵于高明,又派门生马应房以舟师攻顺德。后由于李成栋回援,余龙战死。陈邦彦便移师江门,会同其他抗清武装攻克清远、三水等县,兵锋直逼广州。清两广总督佟养甲见形势危急,檄李成栋火速来援。九月十九日李成栋亲自带领副将杜永和、张月、马宝猛攻清远。后来城陷,陈邦彦身中三刃被俘,与总兵曹天琦等六人被押解到广州。九月二十八日,佟养甲下令把他们“寸磔于市”。
    史载,“邦彦自起兵来,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与士卒同劳苦。故其下人人感动,即小衄无思叛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九龄

岭南文化史上,闪耀着一个个令人景仰的名字,其间多属这块土地的匆匆过客。然而,钟灵毓秀的岭南,也培育出了不少中国历史名人,其中就有大唐“开元盛世”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韶州(今韶关)曲江人,从小聪敏善文。13岁时,广州刺史王方庆盛赞他“此子必能致远!”参加科考又受主考官沈铨期激赏,一举高第。第二年,遇当时被流放岭南的张说,史称“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的张说是开元前期的“当朝师表,一代词宗”,对九龄也非常器重,誉其为“后出词人之冠”。若干年后,张九龄继张说后成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情致深婉,又包含了积极求取人生价值的热情,具有动人的生机,成为盛唐气象的先驱,对扭转初唐浮靡虚饰的宫廷诗风起了重要作用。
    张九龄十年之间连登三第(唐制,举进士后还要经多次选拔考试才可为官),并因才学出众、人品超拔而在开元22年官至宰相,继张说后辅佐玄宗成就“开元盛世”。
    张九龄为相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推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如主张君王应以民为本,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选官应举贤任能,反对浮名虚才、名实不副;他注意到地方官的重要,主张凡是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不得担任侍郎、列卿等京官要职;提出恢复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并觉察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提请唐玄宗处置。可惜当时的玄宗耽于逸乐享受,不辨奸邪。由于张九龄“小必谏,大必诤”,不惜犯雷霆之威,与馋党抗行、刚正不阿,在一群奸人的诋毁下,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这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后来玄宗被安禄山逼得逃到蜀中避难,想起张九龄之言慨叹万千,遂遣使到其家致祭,抚恤家人。张九龄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很多人都向他献过诗,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这位开元名相走出岭南后,依然心系家乡,挂念家乡的父老。姚崇为相时,他因指陈吏治弊端而招致不满,便辞官回乡奉母。后任冀州刺史时,又因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上表请换南方州郡任职。
    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南雄市区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
    1000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从此,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流频繁,加快了岭南的开发,无数骚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足迹。韶关更因地利,成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韶关挖掘出一批反映梅关古道悠久历史的古石碑,最完整的是题为“流芳万载”的《重修岭路记》碑。记录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凿大庚岭以来,梅关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道旁客栈饭店、茶坊酒肆,鳞次栉比的繁华景象。经考证,该碑建于中唐(约公元900年),是当时的县府官员为纪念张九龄开凿古道而修的。
    长8000米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8: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与之

崔与之(1158 —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李昴英为撰行状《宋史》有传。与之为官有治绩,守蜀时整饬边防,安抚将士。蜀人肖其像于成都仙洲阁,以配张詠、赵抃,名三贤祠。有《崔清献公集》五卷,词附。
            水调歌头
            题 剑 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
            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
            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
            鬼器三边锋镝,
            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
            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
            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
            妨却一身闲。
            蒲涧清泉白石,
            梅岭绿阴青子,
            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
            归梦绕家山。
    南宋名臣崔与之是广州人,一直被称为“粤词之视”。他开创了的“雅健”为宗旨的岭南词风 ,对后世岭南词人影响很大。南宋后期的李昂英、赵必王象、陈纪等人,便是这种“雅健”词风的直接继承者。这首词苍凉沉郁,感慨良多,感情与风格都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的词相近。由于崔与之僻处岭南,存词甚少,故鲜为人知。
     “万里云间戍 ,立马剑门关。”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戍”,正点出崔与之的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乱山”二句,语本杜甫“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长安是汉唐旧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京城,此即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乱山无际,故都何在?“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仍,死者不计其数。“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的悲惨情况。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真是热血沸腾,肝胆相照!
    下阕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这里的“勋业”,并非指一般的功名 ,而是指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与陆游“华发苍颜羞自照”,“逆胡未灭心未平”(《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意思一样。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便落空了。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象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崔与之亦有此感慨。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句中的“旧盟寒”,指的是背信弃义之意 。“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 。“怪”、“妨”二字甚佳,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的。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 ,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道词,读者有必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219 —1222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这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敌手。在这种情况下,词人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心中不胜感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网站由上海海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手机版|Archiver|沪ICP备09046996号-6|广东人在上海

GMT+8, 2024-5-16 03:23 PM , Processed in 0.6003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