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在上海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15|回复: 12

你能为爱活多久?-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DEATH)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5 1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能为爱活多久?
从苏州河到如果爱,周迅已经完成了自我蜕变。国庆长假所看的李米的猜想,仍然给人一种很深的震撼,演技愈发纯青,基本上是一个人撑起了整部戏。继续鄙视广电阉割了大部分内容。


《李米的猜想》:你为什么泪流满面?(转)   
    ■文/慕容天涯   
    如今,还有值得我们坚守的东西吗?   
    如果有,是信仰?是梦想?还是爱情?《李米的猜想》给出的答案似乎是最后的那个选项,似乎又全然不是。   
    导演曹保平做了一件事,带来了两个结果:他将我们久未发现的生命中之坚守,铸就成影像钥匙。并借着这把钥匙,将你不愿敞开的心门打开,然后把心敲碎。   
    把心敲碎,《李米的猜想》做到了。   
    《李米的猜想》做到这一点,凭借的是故事,一个在出租车劫案的基础上,被改编放大的爱情故事。曹保平电影里的故事一向是深刻而有力的。当那场黑井村的“暗夜起义”大战还记忆犹新时。这昆明街头的爱情一路狂奔又来到了眼前。   
    李米是个女人。开着出租车,夹着烟卷,头发乱乱的别在脑后,一脸雀斑无所顾忌的在街头转悠,为了生计,为了寻找,也为了爱情。这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如此般的女人。为了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全部特征。也为了让李米这个人物鲜活起来。开篇的那段抽格影像的技术惊艳下,更多的依靠了演员们的出色发挥。周迅将李米那种近乎疯狂的偏执展现得恰到好处而又不可思议。而在车子后座的乘客们的表情,则形态各异的形成了良好的反衬。值得夸赞。不过李米并非一贯偏执,在某些段落,其有些傻乎乎的良善。比如在高架桥上后视镜发现有人倒地的突然倒车。这个处理使得劫持罪案的发生显得很突兀,也给王砚辉扮演的裘火贵与王宝强扮演的裘水天的劫持,消解了一些主动犯案的动机。把人物置于无可奈何的网,将一切化解成了命中注定的遭遇。   
    正因为此,当接下来占据影片前半部分,时间长度超过全片一半的那场劫持戏发生时,观者才会对二裘的劫持无法提起完全的恨。这样的摇摆不定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主题的讨论上必将与道德社会挂钩演变成各执一词的见仁见智。这是故事主题模糊摇摆带来的坏处。不过,这种处理的“好”也很明显,在开篇寻找方文问遍乘客后,影片的焦点被转移了。双叙事线索里,方文的故事和几十封信一起被隐藏了起来。只看到这关乎李米生死的劫持。   
    这个段落的表演成为了一大亮点。除去王宝强那熟悉的戏路没有改变,无法令观者给出客观公证的评价之外(视想如果是新面孔,他会得到怎样的赞誉?)。扮演裘火贵的王砚辉,延续了其在曹保平前作《光荣的愤怒》中,扮演熊老三时的那种惊喜。对于这个人物把握可以说超过了预期的反面人物单纯之狠的藩篱。将那种被逼无奈下的走投无路表现得很明显。而周迅在处理焦虑感与面对危机时。依旧达到了一些细节的巅峰。这已经不是那个靠着在《如果爱》里单眼流泪绝技,和《夜宴》里那份全世界抛弃你我不会的青女执着就征服你的周迅。周迅的敌人只是自己。其变化多大,来自于对于角色的投入有多少。接近自毁形象,藏在大衬衫司机座位后面烟不离手的她,很像所有女演员接近影后时的状态。对于李米,其投入远比《画皮》中的小唯更疯狂和笃定。还是那个观点。周迅的演技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好像你说如今的3D动画皮克斯最强一样,是少数业内和观众双方满意的完美答案。周迅的问题是,作为演员,她的演技她已经足够好。如何保持?或者再升华?   
    于是《李米的猜想》出现了。为周迅升华而生的这部戏出现了。这部电影里的周迅在第一段落打劫故事里的表现,超出了预期。面对王宝强扮演的裘水天提出条件的威逼时,急剧惊恐之下的口吃竟然演的合情合理般可信。而伤痕满身加之被打后的痛楚,通过最基本的表情也展现得很到位。  
    不过,到了第二段落,原名方文化名马冰的男子,在邓超的表扬下显得冷酷异常的出现了。这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终于在一者消失另一者出现后完成了交替。从开篇的交通事故起,故事中的方文就在和李米捉迷藏。导演曹保平将这种“捉迷藏”的度把握得很好。没有技术上问题,回忆《双食记》那扇江一燕追踪余男时近乎没有来由就走近的门。你就会知道细节和技术有多重要。而情节上,只不过是画了一个足够可信的圆。并不存在交代不清的现象而成为干扰视听的片段。因为你蛮可以回忆某些片子故弄玄虚的人物、情节之视听混淆现状有多可恶。   
    当两人第二次围绕着警局玩起了游戏后,这个游戏突然中止,电影第二幕:爱情,上场。   
    这一幕很精彩,出现了将人彻底击溃的一场戏。李米在方文的身后穿过天桥、街道、不停的背诵着信里的一切。摄影机玩起了技术的细活。表现追问原因的时候,机位不停的在李米与方文之间反打。并且对于愤怒和不解的李米跟上给出一个详细的侧脸近景特写。而当李米将每一封信的内容背诵的时候,以每一封信的长度给出了一个动态长镜头。经过处理后,李米的背诵在嘈杂的环境音里显得很清晰。周迅的声音在这个时候变得深入人心,配乐开始悲怆。方文这个人物被固定在画面的中心,而故事焦点却落在一直给出正脸拍摄或泣或述的李米身上。“我准备回去了,李米,成为不了你要的那种人,李米,思念在草地上想蛇般滑行,李米……”  
    这个场景的精彩程度,超过了城市电影同类题材的无病呻吟,成为了主题的胜利。也由于技术的优势,达到了真实到无懈可击无法喘息的地步。更因为演员的出色发挥,周迅的彻底投入成为了观影之后很久都无法忘记的片段。   
    纵观整部影片,《李米的猜想》无外乎是结构的取舍值得斟酌和思量,但是考虑到这个故事来源于真实的劫案题材,也就可以理解之前将近一个小时时长的劫案故事为何可以被允许拉长。而故事的结尾,当李米在方文拍摄的一幕幕生活细节里微笑着流泪时,我们是不是发现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呢?   
    不仅仅曹保平第一次尝试在国产的启用一线明星的影片里熟练的使用了多线索叙事,而且众多的男明星为女明星配戏的场面扭转了国产大片阳盛阴衰的现状,而加入的悬案故事的商业化放大处理,结尾偏文艺的惊喜DV画面。加之周迅等一众演员的精彩发挥,彰显了导演的调教演员能力后。《李米的故事》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小级别制作的国产电影太多。   
    而最重要的是,李米的遭遇可以让人流泪。可以流泪?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当你为了一个故事里的人物之嬉笑怒骂与遭遇流下眼泪时,你知道,你为这样的一部影片,可以等上很久。   
    可你为了什么流泪?   
    答:真实的情感。   
    这种真实来自于电影技术的得体运用,李米这个人物被周迅的成功塑造,这个不相信爱情年代的一根筋傻故事。以及凡此种种缘由,带来的交集里。   
    有的电影让人们笑出眼泪,有的电影让人们欲哭无泪,有的电影让人们无法微笑和流泪。而有的电影,则让人们微笑着流泪。   
    《李米的猜想》,属于最后一种。

电驴链接
http://www.verycd.com/topics/393590/

[ 本帖最后由 nanotex 于 2008-10-15 12:57 PM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游戏币 +60 收起 理由
roben + 6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0-15 1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来睇睇,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国庆的时候就考虑是看《画皮》还是《李米的猜想》
结果看网上评论说《李米的猜想》有点看不懂
所以就选择去看了《画皮》
周迅的演技的确是越来越好了~
演的狐妖果然很勾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13: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影片介绍就觉得不错,去看看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14: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开出租车?跟夜上海有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1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一排睇咗了。。。其实李米佢男友暗地里做嘅野,即係果份录影带d野呢。。。几感人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9 09: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相当不错的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9 12: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很抽像,没有相当文化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9 12: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过,

有机会也要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5 08: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朋友的MSN空间,见到这个影评,经允许转载如下:

“你他妈怎么不去死!”

          ——送给曾经像李米一样的爱情偏执狂们

李米对着一个陌生乘客,愤愤地说:“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想找他出来,对他大吼:‘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啊!’”看到这句,我差点笑出声了,那一刻,我喜欢上了李米,还有她手指夹烟的动作。

  

第一次知道《李米的猜想》这部电影是和她在看《赤壁上》前作为新片预告的一小段介绍。介绍片段里有两个从桥上跳下的镜头,的确有一点震撼,但仅仅是人砸在车上时音响效果带来的一种震撼,主角周迅的表演在那时我看来有点夸张,哭泣的样子甚至让我觉得有点做作。除此之外,若干个奔跑的镜头就是我对这个片的唯一印象。这种哭哭啼啼的文艺片对我毫无任何吸引,相比之下我更期待《赤壁下》的上映。

  

国庆后的某个周末,受上海某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推荐,无聊的我在一个人在小区旁的小电影院里看了这部据说文艺片不像文艺片,爱情片不像爱情片,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一部悬疑片的电影。在这廉价的音响效果明显不如正佳飞扬的小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并不多,严格说对这部片有兴趣的人不多,稀稀拉拉做了20来人,分布很广。朋友说我这个时候不适合看《画皮》,实际上更不适合看这片,不过当看到两者的评价,貌似都给把高分给了《李米》,我欣慰自己的选择。

  

回家看了第二遍之后,决定再次尝试写一次影评。上一次给公司的员工期刊写《美食总动员》的推荐介绍,从近2000字砍到最后100不到,有种肉痛的感觉,这次,感觉还是好啰嗦,也罢,至少没人砍吧,殷氏风格就是啰嗦。




  

片的主线是一个寻找自己失踪了四年的男友的一个女出租司机的故事,副线是一个缉毒案。《集结号》中的三个血性男人谷子地,赵二斗,姜茂才和《橘子红了》里的秀禾在昆明这个西南省会城市里,摇身一变,分别成为了忧郁的警察,毒品接头人兼失踪四年的男友,毒品贩子和一个偏执的女出租司机,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一道错综复杂而且揪心的连线题。

  

片头的风格有点特别,镜头的切换和人物语言的节奏,给我一种是曾相识的感觉。不过,这个片头的精彩的的确确用力地揪了一下我的头发,把我从开场的昏睡中摇醒。

  

女出租车司机李米在出租车驾驶位上对着无数陌生乘客莫名其妙地数着几个没有规律的数字和一些只有她自己听得懂的话,其实数到第五个数字的那一刻,我很想站起来说:这哪是什么悬念片,文艺片啊!这*肯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片!

  

为什么?很简单,娴熟的吸烟动作,微肿的眼睛,无妆的雀斑脸,随意的男士格子衬衣打扮,嘶哑的嗓音,还有神经质般地自问自答,这些都是解释。

  

开着男友留下的出租车,李米,像一个男人一样,叼着烟,一轮又一轮地拿着失踪男友的照片问着车上的每一个乘客:“见过这个人吗?”或者又是自言自语般地分析寄信日期的规律。世界上有很多的数学难题,被称为什么什么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什么的,看到这里,也许大多人都能明白了这个片名的意思。

  

我决定以一个悬疑片的视角去欣赏这部被我认定为爱情片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个疑团产生了:出租车上的那两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李米要寻找的那个男友到底去了哪里(好长一段时间都以为他进监狱了)?桥头的那个带着假发自杀的诗人又是怎么回事?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可这部悬念片还是很失败,周迅的出彩已经让我无法继续悬念下去了。

  

“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这不是形容李米的。

  

四年,1460天,可以办好多事情,四年,可以举办一次世界杯和奥运会了!但四年时间对于李米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忘却?世界上如果有孟婆汤这种东西,也许能。



“李米在1460天里无数次地说:方文啊,我那么爱你,但是你却不知道藏哪里了…李米疼得撕心裂肺;

方文在1460个日子里也会无数次地说:李米啊,我那么爱你,但是你不知道…方文疼得肝肠寸断。”

  

这不是几米《向左走,向右走》的漫画,一场意外让他们不期而遇了。李米真正见到失踪四年的男友的那一刻,那种压抑了四年的情绪如同火山爆发一般,所有的人都会认定她即便喝了孟婆汤,那也是无效过期的。

  

女人的心,都是水做的。她没有真的对他吼叫“去死”,替而代之的,她的第一句话却是那样的温柔,温柔的让我们心疼:“方文,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你回来了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



  

警察局里,面对着自称是马冰的男子,陌生而又熟悉,而随之而来的冷漠却一下让她如同掉入了冰窖。对与男友重逢的惊喜、对他失踪多年的疑惑、对他身边女人的质问、对他矢口否认的愤怒、对在警局不能发泄的抓狂,所有的这一切,在几秒钟内通过眼神,表情,语言的呈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几秒让我彻底颠覆了对周迅的演技的看法。甚至我想说,这个角色,就是为她而写的!


“你是不是认错了?”谷子地(警察叶倾城)问。

  

“你不认识你老婆啊!”李米抓狂地吼了他一句,然后单薄的秀禾愣是当街把身材魁梧的谷子地放倒在地,我又乐了,这是我喜欢李米的第二句,这个偏执的女人太强悍了!

  

电影院里至少八成的女孩都沦陷在了片中“背信”的这一段,低泣声一片。我的心也跟着微微地颤抖,但脸上没有任何泪水,我想笑,笑她的痴情,笑她的傻,笑她的偏执。

  

——83天。我打算回去了,李米,我成不了他们看上的那种人,看来只能这么普普通通了。我真的没用。是不是你也觉得我很没用啊?  
——221天。我快回去了,李米,多多少少,我可以算是一个有用的人了,我已经能够看到我们未来超市的样子。你会原谅我吗?  
——430天。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李米,也许我已经成了你父母能看得上的人,谁知道呢。昨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昆明,我突然一下哭了。你还在等我吗,李米?  
——708天。告诉你一件事儿,李米,几乎就变成了事实,今天早上我去了机场,我站在大厅里,那一刻思念像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我突然决定回去。我买了机票,过了安检,一直走到登机口!最后我还是出来了,机票钱退了一半。我多想回去啊,你知道吗?

  

当看着李米念完信后道歉后,转身时那件随风飘起的男士格子衬衣,看得我有种心碎的感觉,有一种想抱着李米的冲动,让她在我的怀里放声大哭。


  

  

都说看到李米的时候,都会鬼使神差地联想到一个人,我很花心,联想到的是一些人,有曾经的爱人,有去世的朋友,有故事里的陌生人,也许还有个自己:那个买了早饭在晨光中痴痴等待的人,那个为了爱去苦学钢琴的人,那个折了999只千纸鹤的人,那个对爱失望到割腕的人,那个哭着说不要走的人,那个曾经把泪水装满在眼药水瓶里的人,那个等了二十年还在守望的人……那不是年轻的冲动,而是对爱的偏执。

  

偏执的爱是极端的,它使人歇斯底里,它使人发狂,它甚至使人变态,使人完完全全忘记本来的自己。我,你,或者她都曾经偏执过。原本,偏执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情感的一种体现,但更多的时候,却不为世人所认同。因为,这是一个“规矩”的世界,人们不能接受太多不寻常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压抑着自己偏执的另一面。

  

李米的偏执从方文离开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不断地猜想着四年里54封信之间的联系,被劫后知道男友照片丢失后对毒贩的劈头盖脸式殴打(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一次哄笑),余光第一次扫到方文后发狂的追跑及与出租车的碰撞,警察局内失控后歇斯底里的质问,开车时心不在焉后的交通事故……片子的海报上有一句宣传语“你能为爱等多久”,很经典,但或许没一个人回答得了。偏执的李米等了四年,却等来了绝望。

  

方文绝对也是一个偏执的鸟人,从法律上,我一点都不同情他。用的找去贩毒吗?你知道贩毒会害死多少人,影响多少家庭吗?出租车开开其实挺好的,一个月勤劳点,两人五六千总该有的吧,在昆明这样一个消费偏低的城市也不至于饿死啊,她父母反对又怎么了,如果父母一反对就分开,这民政局还有多少生意啊?看李米对你痴情,有必要那么偏执地离开她吗?不开超市你会饿死啊!当李米出现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啊?你就这么忍心看着心爱的女人在马路上追着你哭着背信吗?……

  

不过,另一方面,片中大部分时间观众都把泪水给了这个对爱情偏执的李米,而在看到最后方文给她拍的短片时,我觉得他虽然是个偏执的鸟人,但也是值得同情的鸟人,有什么比看着爱人在自己身边却不能走近更痛苦的吗?当她换轮胎的时候,当她和男人争吵的时候,偏执固执的自己却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外表冷漠的男人是怎么用小刀在心里写上一个“忍”字的……


        片中还有好多的偏执狂,包括两个傻傻的农民毒贩,为了凑个机票去打劫;老婆被小白脸挖走的谷子地,还有那个从线人变成爱人的菲菲也算。不过总体说来,比起其他的偏执狂,李米还是幸福的,李米看着最后的录像片段,知道了这个她日思梦想的人其实一直在她身边,看着她。她哭着笑了,很心酸,但也很欣慰,至少方文还是爱着她的。(如果我是编剧,其实还可以更加残忍一点,最后的录像带只有菲菲或者叶倾城看到,而李米,拿到的只有钱。嗯,很变态的想法。)

  

片中最可怜的偏执者也许是王宝强演得这个叫裘水天毒贩,他对小香的一片痴情,懵懂的他吞了78颗海洛因来人体贩毒,然后又是冒着危险放走了李米,最后还哭闹着要李米帮她联系小香,而这一切,到他被押送刑场那天,小香都不会知道,偏执得天真,偏执得可爱,却让人叹气,让人可怜。偏执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是定理。

  

补充多几个细节,与偏执无关。

  

周迅的演技配合着剧情的深入比我看介绍时的感觉好了许多,至少没觉得做作,好吧,我承认我之前是猪。不过被两毒贩劫持的时候说话磕磕巴巴,还是觉得有一点过了,算是这部片的一点点瑕疵,我宁愿她用眼睛来表达惊恐和彷徨,你不知道吗?周迅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还有一个细节,方文的跳桥和诗人的跳桥不同,后者是坐在栏杆上后仰倒下自由落体,落在行驶的车上之后摔到地上,墨镜和假发一同散开,他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而离开,坠落的那一刻,或许脑中依旧盘旋着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的那首《用一粒沙观看》的下半段,方文不一样,男主角的待遇果然好很多,动作上也明显帅气了很多,围追之下他是跨过了栏杆,空中他展开了双臂,仿佛在飞翔,仿佛在欢迎死亡,那一刻,他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对生活的留恋,还是对菲菲的内疚,或是对李米的留恋,又或者是对他们超市的向往。同样落在车上,扭曲了的身体,却是慢慢地滑了下地。

(PS:本片从道具、场面上看完全是小制作,不知道曹导那1000W是怎么花的,如果是演员的片酬,我能接受,而不是被砸坏的那两辆汽车。)
         (再PS:一直觉得那诗人背诵的那首诗有什么玄机,查了查,是个波兰女诗人写的,有人说跟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关,对片中很多结果有一定预知,但是看了几遍,还是没看懂,我是伪文艺青年,还是请专家去研究下吧。)

  



  

艺术果然就是艺术,片头里,李米想对方文吼:“你他妈怎么不去死!”片尾,方文跳桥,真的死了,而且死在她面前,如愿以偿。人生,就是一场幸+惨的话剧。

背景音乐中好像听到了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葫芦丝的声音,加上片尾周迅唱了窦唯改编的那个《窗外》,如他人所说,歌词和曲调美得一塌糊涂啊,这也是导演同志在我们离场前最后的一记催泪弹!

  

走出电影院时,突然感觉到胸口一阵疼痛,钻心的疼,错以为自己情感的神经变得迟钝起来,回到家才发现是肋间神经痛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是真的疼啊!*,我还以为好了,上一次,已经是一年多前了,蜷缩在沙发上,呻吟了一晚。可惜学不了李米,因为我没有信来烧。
        “你他妈怎么不去死!”找不到止痛片的我,想对自己说。



   附录1


  片尾的《窗外》……
   
   窗外 天空 脑海 无穷 
   绿色原野
   你灿烂的微笑 
   我拼命的奔跑
   远处飞过 
   无缘到村落 
   日落船又归
   看那天边
   白云朵朵片片
   就在瞬间
   你出现在眼前
   还看到晚风在吹 
   还看到彩虹美窗外
   天空 脑海 无穷
   我早已忘怀 
   是从哪里来
   也只能相信 
   你比我明白


附录2
        用一粒沙观看


  波兰 希姆博尔斯卡
  
  我们叫它一粒沙。 但它不叫自己粒或沙。
  它就这样存在着,没有一个系统、特别、 短暂、永久、不确或切合的名字。
  它不需要我们的顾盼,我们的触摸。
  它不感到自己被觉察和触摸。
  它掉落在窗沿这一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非它的经验。
  它掉落在任何事物上也是如此 并不证明了它已经掉落 或仍在掉落。
  从窗口可以观看到很好的湖景 但是湖景本身是无法观看自己的 它存在于这个世界,
  没有颜色和形状 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也没有痛苦。

<I>  湖底对自己是无底的, 岸对自己也无岸。
  它的水对自己也是不湿不干的。
  它的波浪也不感单一或个别
  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头周围
  对自己那听若无闻的轻声细语轻声细语。</I>

  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本身没有天空的天空下发生的,
  太阳在那里一点也不沉落地沉落
  一点也不隐藏地隐藏在一朵非自愿的云团背后。
  风费力地拖着它没有任何理由 只不过是吹罢了。
  一秒过去,另一秒,第三秒。
  但是这只是我们的三秒。
  时间像一个带着急件的信使飞驰着。
  但着只是我们的比喻。
  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自己越讲越急, 而消息是无人性的。

(斜线部分为片中诗人所吟诵部分)

[ 本帖最后由 mai 于 2008-10-25 08:29 AM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本网站由上海海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手机版|Archiver|沪ICP备09046996号-6|广东人在上海

GMT+8, 2024-6-11 04:16 AM , Processed in 0.58897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